發布時間:2020-04-14 作者:江蘇協信環境技術有限公司 點擊次數:1773
水是生產、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,隨著全國乃至全球范圍的資源性缺水和水質性缺水地區不斷擴大,如何合理利用與有效保護水資源已成為制約社會、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,在此背景下,一個“水務市場”正在形成,與之伴生的是“水務業”,即由城市原水、供水、排水、污水處理與回用構成的產業鏈。
但是,從下圖水務行業的產業鏈條中我們卻可以看到,整個產業鏈條是一個水循環流轉的閉環,從原水到自來水、再到自來水供應客戶、后排入污水處理廠、最后處理完成后再進入自然水體,水是始終存在的物質。
水是生產、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,隨著全國乃至全球范圍的資源性缺水和水質性缺水地區不斷擴大,如何合理利用與有效保護水資源已成為制約社會、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,在此背景下,一個“水務市場”正在形成,與之伴生的是“水務業”,即由城市原水、供水、排水、污水處理與回用構成的產業鏈。
但是,從下圖水務行業的產業鏈條中我們卻可以看到,整個產業鏈條是一個水循環流轉的閉環,從原水到自來水、再到自來水供應客戶、后排入污水處理廠、最后處理完成后再進入自然水體,水是始終存在的物質。
既然在水閉環流轉過程中,水始終存在,那么,我們所感受的缺水從何而來呢?事實上,雖然水始終存在,但是,在閉環流轉的過程中,水質卻發生了變化,水從最初可作為生活飲用水水源的地表Ⅱ~Ⅲ類,變為污水,即使經過污水處理廠處理,按我國目前大部分污水處理廠的處理標準,僅達到污水處理一級A標,水質標準遠低于可作為自來水廠水源的地表Ⅲ類水。具體可參見下圖3中水循環流轉過程中的水質變化過程。
而不同水質的差別較大,使用范圍也不同。我國的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依據地表水水域環境功能和保護目標,將地表水按功能高低依次劃分為五類:Ⅰ類:主要適用于源頭水、國家自然保護區;Ⅱ類:主要適用于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、珍稀水生生物棲息地、魚蝦類產場、仔稚幼魚的索餌場等;Ⅲ類:主要適用于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級保護區、魚蝦類越冬場、洄游通到、水產養殖區等漁業水域及游泳區;Ⅳ類:主要適用于一般工業用水區及人體非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區;Ⅴ類:主要適用于農業用水區及一般景觀要求水域。
可以看到,只有水質標準在地表Ⅲ類水以上的干凈水,才可作為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地(即自來水廠水源地)。而自來水廠在原水基礎上,生產出自來水需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共106項指標。自來水經過居民或企業使用后,產生污水,目前,我國污水處理廠處理后出水大多達到一級A表,從標準數值上來看,遠低于地表Ⅲ類水質。
正是因為從凈水到污水的水質變化,使得水循環閉環無法真正實現,缺水由此而來。因此,我們缺少的不是水,而是可達到地表Ⅲ類水以上標準,可作為自來水廠水源的干凈水。
正由于我們真正缺少的是干凈水,因此,若在最后污水處理廠的環節,可以將污水變為地表Ⅲ類水以上標準的凈水,則水循環閉環可以真正形成,缺水的問題也由此解決。
近年來,隨著水資源總量的逐漸稀缺,水資源價值也越來越被關注,對應水資源費也逐漸上調。而在水資源緊張形勢下,新水源開發工藝的意義也將日漸凸顯。目前,國內最終水價基本由三部分構成:資源水價(水資源費)、工程水價(工程水費)和環境水價(污水處理費)。
資源水價:即水資源費。國家是水資源的產權所有者,用水者取用水資源要繳納水資源費,體現了水資源的產權價值;同時,國家在水資源管理過程中投入了必要的成本,以水資源費的形式向用水者收取,體現了水資源的勞動價值。
工程水價:即制水供水費用。生產者繳納水資源費取得水權之后,進行必要的勞動投入以產品水的形式向其他用水部門出售,進一步體現了水資源的勞動價值。
環境水價:即污水處理費。用水過程將產生外部性影響,國家作為管理者要使這種外部性影響內部化,引導企業對污水進行處理,并向用水者收取排污補償,體現了水資源的補償價值。
水價的構成,也在一定程度表征了城市水業成本體系逐步完善的過程:在城市化初期,水價的內容僅限于城市從自然中取水、凈化、輸送和排放的成本與收益,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城市供水價格;
當城市污水的排放對自然的影響超出了自然水體的自凈能力,水價中加入了污水處理和環境補償的費用,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城市污水處理費和排污費;當城市就近水源不能滿足城市發展的總量需求,遠距離調水甚至跨流域調水的成本進入水價,形成“水利工程供水價格”;當水資源總量稀缺,不能滿足“以需定供”的水資源配給方式,水資源開始有價,并且以成本形式進入水價,形成“水資源費”。






Copyright ? 江蘇協信環境技術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 蘇ICP備19012619號-2 技術支持:無錫網站建設